放掉太用力,一次一訊息,啟動孩子的自律

正念家庭與教養專家◆林麗玲老師
能有效的時間管理與自我負責的自律是父母很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。
但是,苦於孩子拖拖拉拉,若不隨時盯著寫功課,孩子超過10點才能睡的父母親,卻也多得令人驚嚇。
在親職教育現場常看到想幫孩子學習自律及時間管理的親子戰爭,到最後常常是:
小孩起不來,老媽、老爸多了雙熊貓眼;
家長越煩噪、吼叫,孩子越呈現學習無樂趣;
更麻煩的是,父母還會常常得到孩子丟回來「我不會」、「我不在乎」的贈品哩!
只不過想讓孩子好好、快快完成自己的作業,為什麼很多孩子卻是離自律的完成越來越遠呢?
透過自己當母親及臨床教養工作經驗,我發現「爸媽太用力、想要的太多」,常常是阻斷孩子學習自律的禍首。
怎麼說呢?


孩子的閱讀
文◆王進財(任林董事長)
今年春節期間,家裡如同往年,太太用心準備好多吃的東西外加紅包,這次給親戚小孩子的紅包不同於過去,一部分金錢改用圖書禮卷,孩子們都很高興,他們可以自行到書店買想買的,是屬於它們自己的,以往的紅包都是媽媽幫忙存起來,只能看不能用。
隨著紅包的發放,我也用他們玩耍空檔和他們聊閱讀的興趣、學校是怎麼引導閱讀、閱讀的內容、閱讀的目的、為什麼要閱讀、說說甚麼是閱讀,我帶著孩子一起看書,發現閱讀的專注力和閱讀的認知不足,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,最重要是父母引導如何閱讀、一起陪讀,和良好的讀書環境。一般我們看到父母自己在看電視或玩手機一邊叫孩子去讀書,孩子的自制力一定抵不過環境誘惑。
天下父母心,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,甚麼是最好的愛的禮物,好習慣的養成是給孩子一生帶著走最好的禮物,父母認清這個是做為成功父母最重要一點,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正確認知和行動。
和孩子對話中,孩子對閱讀的回答都是讀懂啊、知道內容啊、會背啊,進一步問甚麼是讀懂和知道內容,就說不出來。我又問知道內容之後呢?回答說就是這樣,孩子缺少對內容整理和理解,和從書中發現甚麼,延伸對自己的意義和幫助,自己可以從啟發中產生哪些行動。我們一般只協助孩子閱讀碰到生字或字義,如果父母能進一步的深入引導和陪伴孩子共讀,孩子才能從認字閱讀的枯燥造躍升到閱讀的樂趣,再進一階到閱讀的成長學習。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幫孩子找到一位終身的老師,給孩子最好的紅包,每位父母都可以來任林獲得關於閱讀的支持和學習,祝福每個家庭幸福、健康、喜樂!